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 正文内容

孟小冬人怎么样(孟小冬是个怎样的人)

290DH2023年01月28日 18:48奇闻趣事110

今天给各位分享孟小冬人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小冬是个怎样的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

杜月笙死后,他最牵挂的女人孟小冬,晚年靠什么生活?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千金散尽不复来, 传奇人物杜月笙,寥寥财产!

1951年的初秋,,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巨头,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岁的杜月笙,在香港因病逝世。

在离世的前一年,久卧病榻的杜月笙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让人搀扶着,和自己的五太太孟小冬补办了一场婚礼。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有了真正的归宿!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著名的京剧演员,民国时期有名的“冬皇”,出生于戏曲世家,师从京剧大师余叔岩,是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

天生聪慧秀丽,气质高贵的小冬,一出道就是很多达官贵人、公子王孙心目中的偶像!

混迹黑帮的杜月笙,也是小冬的超级粉丝。他的大半人生,始终围绕着小冬,尤其是感情世界里,小冬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杜月笙从1925年对孟小冬暗生情愫,之后,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终于感动了孟小冬!

然而,杜月笙,这个过去在上海滩一掷千金的土皇帝,曾经拥有让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财富的男人,并没有多少家底。

临终之际,他烧毁了所有欠条,最后只留下寥寥财产。

他的遗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10万美金,另一部分是他一直藏在枕底的7万美金。

孟小冬,这个杜月笙用了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去爱的女人,最后分得大约2万美金的遗产。

孟小冬的一生,坎坷不平!在这个人情冷漠,动荡不安的 社会 ,风风雨雨中,始终只有杜月笙欣赏她,相伴她。

孟小冬拿走了杜月笙戴了多年的一条金表链,作为最后的念想,离开了四分五裂的杜公馆!

茕居香港,深居简出

虽然在杜月笙临死前,一再嘱咐孩子们要好好照顾没有子嗣的孟小冬,但杜月笙死后,大家也就各奔东西了。

杜夫人姚玉兰奉柩台湾,葬杜月笙于汐止。孟小冬则留在了香港。

同年11月,孟小冬搬离坚尼地台18号的杜宅,迁入铜锣湾使馆大厦,从此深居简出。

在香港,她一直是一个人,只有三只狗陪着她。

她不喝酒,但她给自己三个爱犬分别起了三个好听的酒的名字:布兰迪、香槟、威士忌!

平时的她也不喜化妆,一身布旗袍,平底鞋,略白的头发,在脑后挽着个没有生气的髻。

谁都无法相信,这个朴素的普通老太太,就是当年红级一世,令无数人追捧的“冬皇”!

她偶尔兴起,会唱几句。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坐在一棵老树下,看着不远处三只狗在布满阳光的草坪上嬉闹,静静地发呆,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有的时候,孟小冬也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打几圈麻将,说说笑话,也让家里热闹热闹。

是的,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就是不唱戏!

当年,香港“丽的呼声”曾以十万港元,请她录音,她拒绝。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够登台演出,她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也遭到了孟小冬的婉拒!

当时的孟小冬,即便不再很富裕,却仍然一身傲骨!

那个年代的年轻女子,出来唱戏是可以的。但嫁了人便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再抛头露面对丈夫而言,是不大体面。

为了杜月笙对她的情意,孟小冬从此再也没有在众人面前唱过戏!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唱戏也是如此,没有了知音,再唱有什么意义?!

1956年,梅兰芳带团去日本,途径香港,梅兰芳乘车到孟小冬的住宅看望她。这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于1927年分手后的首次会面,也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和大画家张大千的友谊

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平生也是京剧爱好者。1951年,一袭长衫的张大千从国外回到香港,特意到使馆大厦拜会孟小冬。

据说那一天,因孟小冬诚心礼佛,曾向张大千求画佛像一张。

同时,她也答应张大千的要求,由王瑞芝操琴,破例唱了一段拿手好戏,并灌成了录音带,赠送给张大千,还与与会10人合影留念。

到了1962年,香港大会堂落成。5月,在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张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张大千专程到摩登台,拜访好友孟小冬。

可是,时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听曲的张大千的胡须,早已不复当年的乌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发依稀,沧桑尤存!

岁月,无情啊!

晚年的孟小冬,何以为生?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继承了2万美元。在那个年代,2万美金已经不算少,够孟小冬一人花销很久了。

当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结束和前夫梅兰芳的婚姻之后,意识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业的。

于是,她再次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终于成就了一代京剧大师!

唱戏这些年,又是京剧名角,孟小冬手里肯定有不少的积蓄!至于有多少,这个谁也无法知道准确的数字。

后来,一生酷爱京剧的孟小冬,把重心都放在教育京剧上。

不过,孟小冬对弟子的选择很挑剔!收徒的原则和她的师傅余叔岩一样,必须是肯吃苦又肯为艺术献身的人。

她对教授弟子更有非常高的要求,极为严格认真。因此,她门下好几位京剧大师,都成为了港台两地的名角!

那一年的春天,在香港菽园严欣祺府上,由孙养农举香,孟小冬正式收钱培荣、赵培鑫、吴必彰为徒,15年间得学余派名剧12出!

因为学生钱培荣经商,常往来日本,孟小冬特别允许他在教学时录音,以便他在出差中继续练习。当然,这些录音,最后成了孟氏传承余派戏曲的珍贵文献!

学习艺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个很费钱的事。何况在那个时期的香港,也许很多人还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所以,学习京剧,尤其是拜著名的孟小冬为老师,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作为老师的她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在没有杜月笙的日子里,低调的孟小冬,在金钱上是不需要特别发愁的!

实际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她多数时间深居简出,花销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移居台湾,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再后来,孟小冬收到了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台北。

姚玉兰,也是京剧爱好者,和孟小冬是结拜姐妹,感情很好。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终能走在一起,这个四太太姚玉兰制造了很多机会,帮了很多忙。这份感情,是和其他几个姨太太,不能比拟的。

1967年,孟小冬带着她的三只爱犬,乘安庆轮来到台湾。

那天的孟小冬,一袭绛色旗袍,一件灰色黑边毛衣搭在外面,一副深色的墨镜架边,一对精致的珍珠耳环。

此言一出,再次惊讶一片!有人惋惜地说:余派雅歌,广陵散已将成绝调。

由于孟小冬的名气很大,再加上当时台湾流行京剧艺术,许多人还是想请她出来唱戏教戏,但都被她婉拒 。

孟小冬定居台湾后,没有正式再收徒弟。

晚年的孟小冬生活的还算幸福,偶尔昔日老友或者杜家子女来看望她,没事就打打太极拳看看电视,身边也有许多的朋友陪伴,她平淡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0年。

在台十年,她依旧非常低调。

不接受电视、广播访问,不录音、也未演出。除了遛狗外,她多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偶尔也会打牌。

孟小冬在台湾的生活,主要是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照顾。杜美霞与孟小冬感情非常要好,杜美霞病逝前夕曾要求与义母孟小冬葬于一处。

1977年,孟小冬70大寿。亲戚好友齐聚一堂,给孟小冬过了一个极为热闹的生日。

孟小冬非常高兴,还清唱了几句戏词,可能是受累了,加上她一直有肺气肿,生日后,她咳嗽一日比一日重。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一阵剧烈哮喘以后,孟小冬把头一低,人就昏迷过去了。

家人立刻送她去医院,经医生剖开喉管,把痰吸出,但是孟小冬仍昏迷不醒!

二十六日午夜,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70岁,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和孟小冬告别的时候,台湾各界名流雅士、学生民众数千人,自发前往孟小冬灵前追悼行礼!

最后,他们把孟小冬葬在台北山佳佛教公墓。两旁植桂花数丛,馨香常萦,这个是她生前亲自为自己挑选的。墓碑上是张大千题的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多大的繁华到了都是虚空,愿桂花丛中的小冬,安息!

导读:公元1951年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先生-杜月笙在香港去世,终年63岁。由于抗战时期就离开了上海,所以侨居香港后收入并不多甚至有传言曾经借钱度日所以临终遗产只有十万美元。而作为第五位太太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此时刚刚四十出头的孟小冬无依无靠那么她是凭借谋生手段来躲过余生的呢?

孟小冬是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位夫人,也是最后一位夫人。因为此时的杜月笙已经不是那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时刻了,而仅仅是生活比较拮据躺在香港病床上的普通老人了。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1950年自知来日无多的杜月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和孟小冬补了一个正式的婚礼。因此孟小冬成为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任妻子,所以享有杜月笙遗产的继承权。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缘分

杜月笙迫于生计来到上海市区后,现在水果摊做小伙计。后来为了谋求发展跟了大亨黄金荣。在黄金荣的麾下先后负责赌场生意和其他生意,逐渐发达。在孟小冬14岁登台的时候,杜月笙就跟随老大黄金荣台下听戏。

杜月笙是个戏迷,孟小冬唱功好人又长得漂亮所以他很喜欢孟小冬。在他的劝说下,孟小冬在杜月笙发迹成立三鑫公司的那一年去了北京进修学习。后来杜月笙娶了自己的四夫人京剧演员姚玉兰。姚玉兰和孟小冬也曾经同台演出,也是不错的朋友。抗战胜利后姚玉兰发电报给孟小冬请她来上海,这也成就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姻缘。随后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移居香港。

京剧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小冬耳濡目染的走上了京剧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十四岁就在上海和一些名角童泰演出。其中就有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当时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跟班。

京剧京剧,那是在北京才算地道和正宗。因此孟小冬在1925年离开上海去了京剧圣地北京,经过客观详细的钻研她决定投身余派拜余叔岩为老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都说关门弟子最吃香,所以一个愿意教一个玩命学孟小冬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所以赢得了京剧冬皇的美誉。

孟小冬由于演出上的关系和梅兰芳先生接触比较多。随着彼此的了解二人结为夫妻成为梨园佳话。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双方分手。抗战结束后,应杜月笙四夫人姚玉兰之约返回上海。

孟小冬的独居生涯

在杜月笙去世后,虽然分了一些遗产但是远不足渡过余生。孟小冬没有选择再婚,而是选择用自己所学的京剧来教学。一来收取一些费用;二来是打发漫长的余生。孟小冬自幼学习京剧吃过很多苦,因此她一直认为只有天分加刻苦的学习才能在京剧上有所突破。

所以呢孟小冬在选择学生上非常苛刻,必须在有天分和能吃苦两个条件上都具备才会像自己的老师余叔岩对自己那样倾其所能把孩子培养出来。虽然她的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她京剧冬皇的名号实在太响亮,所以前来送孩子来学习京剧依然络绎不绝。所以孟小冬的生计根本不是问题。正是由于她认真选择和教授,弟子中除了不少京剧名家。

这种生活持续多年后,孟小冬应邀去了台湾生活。邀请人就是度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到了台湾后衣食无忧的孟小冬正式进入了养老生活,不再教授弟子的孟小冬和其他退休的老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最终,孟小冬在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

1949年,杜月笙带着一家人远避香港,孟小冬与他同行,孟小冬一句:“我跟着去,到底是使唤丫头,还算是你的女朋友”的问话点醒了杜月笙,杜月笙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于是决定为孟小冬补办一场婚礼。

于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香港杜公馆张灯结彩,举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搀扶着下了病榻,做了最后一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这一年,杜月笙62岁,孟小冬43岁。

作为杜月笙的五太太,孟小冬嫁给杜月笙的时候,杜月笙已经是年逾花甲一病翁,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侍奉汤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这个时候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好写照。

因为孟小冬的陪伴,给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安慰。然而两人的婚姻持续时间很短, 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一年后,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去世前,请秘书还有其他几位老朋友立遗嘱的时候,他们发现,杜月笙可以支配的现金就只有十万美金,十万美金全部被分给杜家以及和杜家有关联的人。

另外杜月笙临死之前枕头下还有七千美金,杜月笙分给了孟小冬三千美金。在杜月笙死后, 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的遗产,因此两次加起来也就是两万三千美金。

杜月笙留给孟小冬的遗产确实不多,有资料说:当孟小冬听到只能分到两万美金的时候,她说:“这怎么够……”的确,孟小冬得到的遗产不多,可想而知她的日子肯定会过得大不比从前。

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纷纷离去,各奔东西,孟小冬也搬出了坚尼地台18号,迁居使馆大厦,孟小冬没有子女,和其他杜月笙的夫人相比,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杜月笙临死之前告诉孟小冬:“我去世后,你就不要再登台表演”,杜月笙知道孟小冬爱好唱戏,可是又不愿意自己死后孟小冬为了生计抛头露面,所以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孟小冬深知杜月笙为了她着想,因此痛快答应。

作为曾经的一代京剧名皇,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后,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即便是清唱也不愿意,有时候自己有兴致了,也是关着窗户自己清唱一曲。

庆幸的是孟小冬还拥有一项谋生的本领,那就是收徒弟,在香港的时候,她先后收了钱培荣、赵培鑫等弟子,总算没辜负她的一身绝艺。 孟小冬教徒弟很严格,选择弟子并不随意,只选择具备有天赋又意志坚强迷恋艺术的人才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在她的调教下,出了好几位京剧名家。

拒绝登台演出,没有固定工作,又没人帮衬,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是有点不容易的,甚至有点艰苦。

好在后来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去台北,到了台北孟小冬的生活有个很大的好转,日子过得好些,在台北受到姚玉兰母女的照顾和陪伴,聊聊家常,和亲朋好友搓搓麻将,日子过得不错。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七十岁,属于她的爱恨情仇至此全部落幕!

1951年8月,64岁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杜先生生前千金散尽,死后并无多少财产,据陆京士的《杜月笙传》记载,遗产共有11万美金,折合港币60多万,家人们在病榻前,由陆京士宣读后,几个老婆几个儿女简单的就分割完毕,因孟小冬是明媒正娶,所以分得遗产2万美金。

孟小冬,1908年生于上海,曾被梨园界誉为“冬皇”,图为在香港的孟小冬。

孟小冬是在解放前夕才以身相许给杜月笙的,当时 社会 形势突变,孟小冬只能寻一位靠山,多年来对他青睐有加的杜月笙是合适人选,尽管此时杜月笙60岁,又已经病了,还是相信他实力是很雄厚的,于是刚过40岁的孟不冬跟着一块去了香港,谁知道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只有这么点钱,当她分到2万美金时,第一句话就是,这怎么够!

图为孟小冬收徒仪式时,弟子向师父行跪拜礼。

所以孟小冬在海外漂泊的生活是比较凄苦的,平时锦衣玉食惯了,遗产很多被花完,为了生活就开始收徒弟,挑选的不但要有戏曲天赋,还要口袋比较殷实的,比如1952年收的钱培荣,他就是位商人,比较有钱,正式拜师后就负担起照顾老师的职责。2006年,102岁的钱培荣还接受过电视采访,他说,每个月都会送钱给老师,用以表达敬意,几十年没中断,一直到她去世。

图为晚年孟小冬,她死后安葬在台北净律寺的佛教公墓。

由于杜月笙的儿女们都逐渐迁往台湾,年老的孟小冬为免孤独,于1967年去往台湾定居,又收了徒弟蔡国蘅等人,以后的日子由蔡国蘅夫妇等人照料,而蔡国蘅接受采访时,他说,我跟老师的感情就跟母子一样,差不多每天都到她那里,所以失去了杜月笙的孟小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缺衣食,1977年5月26日,因为肺气肿和心脏病的孟小冬在台湾去世,享年70岁。

孟小冬,杜月笙,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不少人看来,是杜月笙强占了孟小冬,但事实却又并非如此,孟小冬本来是梅兰芳的妻子,奈何梅兰芳却是个懦弱的人,孟小冬最终只能选择与梅兰芳离婚。

在这之后,孟小冬经常受到杜月笙的照顾,说是照顾,其实杜月笙早已开始垂涎冬皇孟小冬的美色了。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孟小冬作为京剧界的冬皇,放到现在也是一线明星的地位,受到上海青帮三巨头之首的杜月笙垂涎,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即使是垂涎孟小冬,杜月笙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并未动用黑帮大佬具备的强硬手段。

看起来,孟小冬应该是看不上杜月笙的,尽管杜月笙是青帮三巨头之首,但杜月笙毕竟比孟小冬大了十九岁,从最初印象上看,孟小冬是不可能看上杜月笙的,但却架不住杜月笙给她的,长期的好感,特别是在返回上海以后,孟小冬的好友姚玉兰(也是杜月笙的妻子之一),将其邀往家中居住,这时候两人之间才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晚年生活

杜月笙的晚年其实是过的相对拮据的,被迫奔走香港,这让杜月笙失去了手下的大半产业,甚至还依靠借钱生活,由此可知,杜月笙去世以后,几个夫人的日子绝对过不好。

虽然杜月笙与孟小冬一直都没有结婚,但到了杜月笙快要去世的时候,孟小冬却暗示杜月笙向自己求婚,两人这才算做了真正的夫妻,而在杜月笙去世以后,留给孟小冬的钱财也不过两万美元而已,虽然这笔钱也不少了,但让那些习惯了富贵生活的阔太太拿着这点钱生活,终究还是不太现实。

只是,孟小冬压根就不需要别人养活,孟小冬可是曾经的经济界巨头之一,即使在杜月笙去世以后生活拮据了很多,孟小冬依旧有自己的铁饭碗,因为年纪大了,再登台演出明显不适合了,因此晚年的孟小冬并非依靠登台演出生活的,而是依靠自己的京剧底子,开班收徒生活的。

可以说,杜月笙去世以后,孟小冬并未受什么苦,只是由于没有孩子,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同为杜月笙妻子的几人也分别去了上海,台湾,美国居住,孟小冬的晚年过得比较孤单罢了。

直到已经六十多岁,孟小冬也终于到了退休的年纪,这才应了姚玉兰的邀请,前往台湾,不仅有姚玉兰子女的照顾,还能感受到难得的,阔别已久的亲情。

京剧“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 在学习戏曲方面,不得不说她是一位天才。从九岁起便开始学艺,十四岁就能登台演唱,这或多或少跟她的身世也有关系。出身于京剧世家的她,从祖父那一辈起,在京剧界便很有名望,后来家里的叔伯和父亲兄弟五人都继承了这门艺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孟小冬的进步比一般人学艺更快。

(孟小冬)

孟后来拜“戏曲界牛人”余叔岩为师。余叔岩教育弟子严谨而又灵活,唱腔丰富而又深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孟小冬很快便掌握了许多戏曲上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底子本身就很扎实,所以学习进步很快。

在师傅病重以后,孟小冬形影不离、倍加照顾,更是得到了余叔岩的认可,后来成为余派最成功的一位继承人,声名大噪。1928年天津《商报》副刊专门为她开了一个专栏,称她为戏曲界的“冬皇”。

(孟小冬年轻时图片)

杜月笙因戏结缘孟小冬

杜月笙有一个很大的爱好,那就是听戏。 每次孟在上海唱戏的时候,杜都会去捧场并且还时常在场下叫喝,鼓掌

孟小冬:让梅兰芳和杜月笙念念不忘的奇女子

有人说,梅兰芳的传记里最好不要出现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梅兰芳就不完美了。而杜月笙的传记里,却一定要有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杜月笙才不会只是“三百年来帮会第一人”,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真男子。

不由得好奇孟小冬是何样人物,利用长假细细阅读许锦文撰写的《杜月笙和孟小冬》,不胜感慨。孟小冬出道早,12岁就惊艳登场,也许是持才傲物,也许是个性倔强,孟小冬最终输给了福芝芳,梅兰芳在福芝芳和孟小冬之间难以取舍时,梅党一致认为“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随和大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和‘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孟小冬听说后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顾夜深,冒着倾盆大雨一路奔回了娘家,临行前撂下了沉甸甸的,迄今广为流传的两句话: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说这句话时,孟小冬23岁,确实有着傲娇的理由。

20年后,孟小冬感激杜月笙的照顾和恩遇,跟随杜月笙逃到香港。杜月笙一度考虑逃难去法国,在办理家人的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一代名伶,年华老去,再无当年跟梅兰芳决裂时的刚勇。杜月笙听到孟小冬这句话,当即宣布:申请护照的事情放一放再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尽快和阿冬把婚事办了。杜月笙当时年逾花甲,缠绵病榻,天天靠输氧气为继,说得难听一点,是大半截都已下土了,居然还要结婚,如果不是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又是为了什么。

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却说:我们姐妹早已认下,没有话说,不过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何必再大事破费,惹人嗤笑?”但是杜月笙依旧力排众议办了喜酒,至此,63岁的杜月笙与43岁的孟小冬结为夫妇,杜月笙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全部叫来给孟小冬行跪拜礼,此前都叫孟小冬阿姨,从今以后一律都叫“妈咪”。梨园冬皇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可惜杜月笙与孟小冬婚后只有一年的夫妻缘分,不久就过世了。

孟小冬在戏剧界被尊称为“冬皇”,更是余派的嫡传弟子,唯一女传人。孟小冬之所以是孟小冬,与她在戏剧上的天赋和多年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有着莫大的关联。“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当时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此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20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是一派大好时光。

很多人看了章子怡在电影《梅兰芳》中扮演的孟小冬,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坤伶“冬皇”,章子怡说,最佩服的就是她(孟小冬)的坚决,从与梅兰芳分手到嫁给杜月笙,几十年演绎的人生传奇,没有坚决,是走不了这么远的。

纵观孟小冬的一生,少年成名却一生大起大落几度离开戏坛;仰慕者无数,却没有幸福的婚姻;一边是掌声如潮,一边是孤苦伶仃,一边是人前显贵,一边是难言的委屈....但是细想之下又觉得孟小冬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其实也都是必然,性格使然,命运使然,缘分使然。如果她不这么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冬皇传奇了。

孟小冬生平之时间线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孟小冬本名孟令辉,因为出生1907年的12月9日,生在冬天,后来就得了艺名“孟小冬”。孟小冬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伶人,唱戏为生。所以孟小冬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练功了,七岁登台,十二岁正式出道。而且,孟小冬从一开始学的就是老生。

二、幼年时期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父亲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全家的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四年一半可给家中,第五年起,则可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由于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并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小小年纪的孟小冬聪明伶俐,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同时,展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三、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当时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打炮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虽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已经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天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但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是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彩,让人们看见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特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越来越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四、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彩。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同样令很多人倾倒不已。但同时,当时京城名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假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脱颖而出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是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图说:那么漂亮的姑娘,演了《四郎探母》杨四郎,当年该有多惊艳啊!!)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一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当时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常常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一的戏剧大师梅兰芳,现在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上所崇拜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难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五、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也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想法。

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一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会有反对意见,但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果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结婚就不唱了呢?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不能特殊例外?孟小冬暗下决心,她不但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佳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假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确实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满无忧的生活,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六、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因为当时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生活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旦与梅结合,很可能意味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表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里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当时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同时,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些伶人大师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过了一段闲适舒漫的快乐生活,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虽然稍显空虚,但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好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天作之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婚姻大概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性格冲突等等,并非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拜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愿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部因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同时又饱受着竞争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当机立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我还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我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我不能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孟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仅在戏剧事业上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爱情婚姻上也同样敢爱敢恨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自尊,要活得自强自爱。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三天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公告说的是因梅兰芳自小过继给他伯父作为养子,按当时的社会习俗来说可以娶两房妻子,所以20岁的孟小冬才嫁给他。结果在梅兰芳伯母(即养母)去世的时候,梅兰芳原配妻子福芝芳不让孟小冬进屋跪拜,意为不承认她的地位。面对这种情景,梅兰芳选择了委屈孟小冬,劝她先离去。孟小冬一路洒泪,离开了梅家,因此事大病一场,甚至想遁入空门。

很长时间,孟小冬的心情好了些,才应由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邀请义演筹款赈灾,也算是重登剧台了。然而天津一家报纸此时很缺德地连载了一部小说,影射梅孟,并提到当年的李志刚(孟小冬的狂热粉,因追求她不成想刺杀梅兰芳,结果误害热心群众张汉举),暗指孟小冬是李志刚事件的罪魁祸首。梅兰芳的一再沉默引发了孟小冬的愤怒:“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廖廖八字,是受尽了委屈的控诉。孟小冬不顾两人13岁的年龄差异,不顾自己正在上升的事业毅然嫁给他,甘愿退出舞台、忍受长久的寂寞,结局却如此。

1933年分手声明之后,孟小冬再未提及梅兰芳。她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剧事业上,灌制唱片,登台演戏,1938年拜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为师,尽得真传,成为第一女须生。一切尘埃落定,不见风尘起。而孟小冬与梅兰芳究竟是谁辜负了谁,恰如孟小冬自己所言:“世间自有公论。“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当时的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后较之拜余之前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那是在1947年由杜月笙发起的为陕西水灾义演的《搜孤救孤》。这场演出最后只能以“轰动”来形容,曾质疑孟小冬“冬皇”资格的人,自这一次后皆默不作声。这同时是孟小冬向逝世四年的老师余叔岩交出的一份答卷。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后来他尽管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好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姚玉兰,也就不再推托。好友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60岁生日,当时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彩。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后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也许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弟子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解放战争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家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政治因素不得不逃往香港,孟小冬当时虽然并非是正式杜家人,前往香港也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但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如今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香港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久,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计划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当时他在全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孟小冬这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香港之后,病情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也许是她对命运的最后妥协,与自己的无奈和解。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辈子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60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分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因此,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卓尔不群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么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而言,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一段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二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上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其严苛,为门下弟子定下很多规矩。这正是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因为这份赤胆诚心,她才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一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因为太过操劳体质薄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弟子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976年,一代戏剧传奇“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梅兰芳抛弃孟小冬,反遭登报被“休”:女人的狠心,都是逼出来的

其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女人的狠心,都是被生生逼出来的。

孟小冬,生于梨园,长于梨园,七岁登台,便名噪一时。孟小冬长相俊美,扮起老生更是英气逼人。

加之,她唱功不凡,即使在京戏的发源地也是登台便博彩。因此,她还赢得了“冬皇”的美誉。也正是这样的奇女子方才有魄力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1925年,在一场义演上,孟小冬有幸结识了当时同样享有盛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在两出戏换场的档口,两人便相识了。

这一次的演出,孟小冬虽认识了梅兰芳,但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次年,孟小冬与梅兰芳再一次出席同一场堂会。两人的原定演《四郎探母》,却不曾想,临时被要求改换为《游龙戏凤》。

孟小冬虽学过,但还未在台上演出过。台下之人皆为她捏一把汗。谁曾想,两人的演出大获成功,博得满堂彩。

也正是这场演出,梅兰芳对孟小冬便生出了不一样的情愫。

梅兰芳倾倒与孟小冬的美貌,想要与她结秦晋之好。但孟小冬却非常迟疑,因为当时梅兰芳已经有妻室,而孟小冬不愿甘居妾室。

为了娶到孟小冬,梅兰芳便过继到伯父家,成为两家的继承人。媒人说,按照当时的习俗,两房的继承人可以娶两位妻子,这才打消了孟小冬的顾虑。

正是因为这样的说法,孟小冬没有再计较两人十四岁的差距。

两人结婚之后,孟小冬在别院独居,不再登台唱戏。这下孟小冬的粉丝可就怀恨在心了,他们伺机报复梅兰芳。

一些粉丝甚至持枪想要杀掉梅兰芳,但奈何不认识梅兰芳便杀错了人。这件事闹的满城风雨,对梅兰芳的声誉损害极大,这也招致了梅夫人的不满。

两人结婚三年以后,梅兰芳的大伯母过世。孟小冬得知消息后,前往灵堂守灵。但她却被梅夫人拦在门外,说她不是梅家人。梅兰芳多次相劝,梅夫人也没让她进去。

就在这时,梅兰芳说出了一句伤透孟小冬的话。“你回去吧。”

这句话如同利刃一般刺向孟小冬。她大梦初醒,方才意识到所谓的两位妻子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当日晚间,梅兰芳冒雨前来别院找孟小冬,但被拒之门外。次日,孟小冬移居天津。两人的婚姻正式宣告结束。

梅兰芳的冷漠与背叛让孟小冬倍感心寒。于是,她登报声明,指责梅兰芳的所作所为,并与之脱离夫妻关系。

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之后,拜余叔岩为师继续学习京剧。后来,她又接受杜月笙的邀请前往上海发展。

冬皇还是那个冬皇,只是没有人能够体会她之前被伤害得有多深。

杜月笙还因为梅兰芳抛弃孟小冬之事,对他多次报复。这位上海大佬不允许报社刊登梅兰芳演出的消息,在演出时还在下面喝倒彩。

这一番操作让梅兰芳亏了不少钱,最后连返回北平的路费都要靠典当行头才能凑齐。

而这一切,孟小冬都看在眼里,她并没有加以阻拦。有人指责她的狠心,她的残忍,甚至于骂她的无情。

但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这个略带阳刚的女子,当初被梅兰芳伤的有多惨。女人生来便带着阴柔之美,所有的狠心与绝情,都是被外在环境硬生生给逼出来的。

孟小冬:梨园冬皇的辉煌与落寞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光绪三十四年,孟小冬出生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寒冬正午。因为临近冬至,家人便将她取名为“小冬”——而这个简单明了的名字,在日后的漫长时光里,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响彻了中国剧坛,惊艳了梨园舞台,令万千戏迷痴狂沉醉追随不已,也令当今世人回首梨园旧梦时依然念念不忘。

孟小冬的祖父孟福宝、父亲孟鸿群都是当时剧坛颇具声望的戏曲唱家,还有孟小冬的几位伯父、叔叔、堂兄们也都是戏曲从业者,所以,孟小冬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浓郁的京剧氛围中。孟氏门中三代共出了九位京剧名角,堪称梨园世家。孟小冬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然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在潜移默化之中与“戏”结下此生不离之缘。

二、幼年时期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父亲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全家的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四年一半可给家中,第五年起,则可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由于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并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小小年纪的孟小冬聪明伶俐,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同时,展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三、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当时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打炮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虽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已经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天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但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是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彩,让人们看见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特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越来越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四、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彩。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同样令很多人倾倒不已。但同时,当时京城名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假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脱颖而出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是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一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当时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常常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一的戏剧大师梅兰芳,现在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上所崇拜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难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五、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也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想法。

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一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会有反对意见,但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另一边,孟小冬在听了媒人的话后,一颗芳心勃然而动。她想:“梅兰芳”三个字,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多少豪门贵族千金名媛倾心于他,而我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能与其多次同台演出已经备感荣幸,哪还妄想能有如此福分委身于他。孟小冬越想越觉如梦似幻,按今天的说法她就相当于要嫁给自己的爱豆了。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果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结婚就不唱了呢?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不能特殊例外?孟小冬暗下决心,她不但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佳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假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确实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满无忧的生活,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六、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因为当时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生活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旦与梅结合,很可能意味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表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里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当时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同时,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些伶人大师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过了一段闲适舒漫的快乐生活,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虽然稍显空虚,但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好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天作之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婚姻大概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性格冲突等等,并非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拜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愿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部因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同时又饱受着竞争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当机立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我还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我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我不能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孟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仅在戏剧事业上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爱情婚姻上也同样敢爱敢恨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自尊,要活得自强自爱。

在这场短暂婚姻结束之后,重又回到家里的孟小冬也曾悲伤痛苦,毕竟这是她第一份珍贵的感情,与梅兰芳之间也实在拥有过太多美好温暖的回忆,想到一切瞬然成空,坚韧如孟小冬也难免黯然神伤,甚至一度皈依佛门,想在信仰面前重新找到安宁与平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思索之后,孟小冬渐渐重新找回了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她意识到自己不该为一段失败的爱情放弃痴狂半生的戏剧,毁了自己修炼多年的才华技艺,她是孟小冬,是曾经使剧院全场狂热不已的名角孟小冬啊。1933年,孟小冬决定不再逃避现实,她针对当时社会上关于梅孟仳离的恶意传闻作出一则《紧要启事》,字词锵镪有力,在提及她与梅之间的情感纠葛时,只说“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同年9月,息影多年的孟小冬终于又重返舞台了。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复出后的孟小冬再次大获成功,观众们对重新出现在视野里的孟小冬热情不减,演出之日,万人空巷,名闺淑媛定包厢,赠花篮,戏院门外汽车蜿蜒不绝。孟小冬再一次名声大噪。同时,孟小冬也一改从前“拼命三郎”的工作狂状态,而是有劳有逸,演戏之余,乃跟人补习古文,勤学书画,还与三两好友游山玩水。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邀请了孟小冬来剪彩。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受到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在姚的住所。杜月笙也是一个大戏迷,对唱腔卓绝、气质不凡、相貌秀丽的孟小冬早就已经仰慕不已,这一次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就住在自己四姨太身边,对杜月笙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姚玉兰也乐意撮合,于是在姚玉兰的牵线安排下,杜月笙向孟小冬表白了心迹,孟小冬想到这几年深受杜月笙的恩宠照顾,杜月笙也是个讲情讲义之人,便应允了。于此,孟小冬成为在上海呼风唤雨的青帮大亨杜月笙的情妇。

余叔岩是当时戏剧界举足若轻的大师,唱腔技艺都是顶尖级别的。当时余叔岩因年高体弱,并不打算再收徒教授,但孟小冬出于自己对戏剧技能精益求精孜孜求学的执念,执意要拜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戏曲大师门下,以求能够更上一层楼。拜师并非一帆风顺,余叔岩当面拒绝了孟小冬,孟小冬直接就急了,情真意切地说:“如不收我为徒,我就要自杀了!”余叔岩看见孟小冬坚决的目光和神态,大吃一惊瞠目不知所对,加之朋友从旁斡旋,余叔岩也便不好推脱,勉强说:“收了,就收了,只要我有精神,就来说戏。”

孟小冬终于如愿以偿拜入余门,在今天相当于一位高材生跟了一位名师继续研读博士。余叔岩教学相当严厉,但孟小冬自小便是在严师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纵余门严苛,也能承受,孟小冬下定决心,矢志不移,勤勉求学,决不打退堂鼓。并为了专心学习,毅然放弃了眼前利益,谢绝舞台,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研学余派艺术。

孟小冬凭着超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余门实打实地学了五年,共学会近30出戏。孟小冬成为余叔岩学生学戏时间最长、获得余氏真传最多的一人。孟小冬原本就超尘脱俗的戏曲功力,如今更是炉火纯青,成为余氏衣钵的杰出传人。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60岁生日,当时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彩。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后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也许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弟子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解放战争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家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政治因素不得不逃往香港,孟小冬当时虽然并非是正式杜家人,前往香港也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但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如今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香港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久,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计划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当时他在全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孟小冬这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香港之后,病情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也许是她对命运的最后妥协,与自己的无奈和解。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辈子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60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分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因此,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卓尔不群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么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而言,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一段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二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上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其严苛,为门下弟子定下很多规矩。这正是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因为这份赤胆诚心,她才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一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因为太过操劳体质薄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弟子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976年,一代戏剧传奇“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尾:

“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当时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此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20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是一派大好时光。

孟小冬人怎么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孟小冬是个怎样的人、孟小冬人怎么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290dh官方网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290dh.com/6430.html

分享给朋友:

“孟小冬人怎么样(孟小冬是个怎样的人)” 的相关文章

最甜的植物是什么(世界上什植物最甜?)

最甜的植物是什么(世界上什植物最甜?)

今天给各位分享最甜的植物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上什植物最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1、世界上最甜的植物是什么? 2、世界上最甜的东西是什么? 3、什么东西最甜? 4、最甜的植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甜的植物是什么? 卡坦菲可说是目前...

巨齿鲨怕什么动物(鲨鱼怕哪种动物)

巨齿鲨怕什么动物(鲨鱼怕哪种动物)

针对巨齿鲨怕什么动物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鲨鱼怕哪种动物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1、巨齿鲨怕什么鲨鱼? 2、巨齿鲨怕什么鲨鱼 3、巨齿鲨的四个天敌是什么? 4、巨齿鲨的克星是什么? 巨齿鲨怕什么鲨鱼? 巨齿鲨怕的动物有两类:一是齿鲸类齿鲸亚目...

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 艺览天下)

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 艺览天下)

当朋友们看到这个文章时想必是想要了解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相关的知识,这里同时多从个角度为大家介绍悬浮术是怎么做到的 艺览天下相应的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1、在印度经常见到人悬浮在空中,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人体悬浮魔术原理是什么? 3、戒指悬浮魔术原理是什么? 4、街头的悬浮术是怎么练...

大象的寿命是多少(大象寿命是多长)

大象的寿命是多少(大象寿命是多长)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大象的寿命是多少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介绍也能对大象寿命是多长有自已的收获和理解。自己轻松搞问题。本文目录一览: 1、大象的寿命最长是多少? 2、一只大象的寿命有多久? 3、大象的寿命是多少? 4、大象寿命 5、大象的寿命 大象的寿命多久 大象的寿命最长是多少...

伏羲怎么怀孕(伏羲有没有孩子)

伏羲怎么怀孕(伏羲有没有孩子)

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伏羲怎么怀孕要如何操作,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很多伏羲有没有孩子相关的答案,组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希望能到您 本文目录一览: 1、女娲和伏羲竟然是兄妹,他们是如何成为夫妻的? 2、伏羲出生什么年代 3、伏羲与女娲是谁生的 女娲和伏羲竟然是兄妹,他们是如何成为夫妻的? 当时地球上...

泰国的鹅长什么样(泰国大白鹅)

泰国的鹅长什么样(泰国大白鹅)

当朋友们看到这个文章时想必是想要了解泰国的鹅长什么样相关的知识,这里同时多从个角度为大家介绍泰国大白鹅相应的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1、鹅和鸭子的图片有什么区别一 2、鹅是什么样子 3、鹅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4、鹅长什么样子? 5、鹅与鸭子的区别图片 6、鹅是什么动物 鹅和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