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 正文内容

三国蜀国为什么灭亡(三国演义中蜀国为什么灭亡)

290DH2023年03月28日 06:24奇闻趣事115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三国蜀国为什么灭亡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介绍也能对三国演义中蜀国为什么灭亡有自已的收获和理解。自己轻松搞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蜀国为什么会灭亡?

1、蜀后主刘婵宠信宦官黄浩,群臣人人只求自保,大将军姜维屯田沓中避祸,蜀国防御上下不能同心一致,被邓艾偷袭成功。

2、姜维与钟会相持于剑阁,、邓艾的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攻打江油,但是蜀后主懦弱无能,朝廷臣子懦弱不能统一御敌,没什么抵抗投降了。

3、根本原因在于,蜀国地处偏远,人口不足,战争潜力不够,再加上蜀国人才后期凋零,政治腐败无能,失败是必然的。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汉

三国时期蜀汉会灭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将蜀汉灭掉的人是谁呢?

三国时期的蜀汉之所以会灭亡,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蜀汉的家底薄,和后期的宦官黄皓干政有关。而最终将蜀汉直接灭亡的是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

国力衰弱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荆州已经被东吴袭取,这个时候的蜀汉,其实就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又分为汉中、巴、蜀,这三个部分。

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下面实际统治的只有1个州18个郡,在籍户口有20万户,人口90万,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治理,加上对南中的开发,蜀汉灭亡的时候,在籍人数也只有100万人多一点。

孙权在229年称帝的时候,东吴就已经拥有了荆州、扬州、交州三个州,下辖32个郡。

东吴灭亡的时候,人口达到了250多万人,比蜀汉的人口翻了一番。

在三国里面,曹魏是实力最强的,曹丕称帝的时候,曹魏已经拥有了12州(其中荆州与扬州和东吴有重合),87个郡。

曹魏在灭亡蜀汉前的在籍人口有443万人,这已经是蜀汉的4倍之多了。

综上所述,在三国里面,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一个弱国想去击败一个比他强大几倍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白起在世,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我认为蜀汉会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宦官干政

第一点说完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点宦官干政。在刘备去世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这个时期的后主刘禅基本上是被诸葛亮架空的,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的手上。

诸葛亮去世后,又经历了蒋琬和费祎辅政时期,这一时期刘禅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费祎被刺杀后,蜀汉的内政开始荒废,再加上姜维在外连年用兵,蜀汉的国力开始下降。

姜维的北伐虽然损耗了蜀汉的国力,但是只要蜀汉不内乱,魏、吴两国想要攻入蜀地,也绝非易事,偏偏在这个时候,刘禅却宠信宦官黄皓,最后导致蜀汉灭亡。

黄皓的出生不详,他应该是常年陪伴在刘禅左右的宦官,因为黄皓是一个阿谀献媚的人,又经常为刘禅提供许多玩乐的事物,深得刘禅的信任,在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后,黄皓开始干涉朝政。

他一面忽悠刘禅,一面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一点与秦末赵高有点相似,在黄皓的离间之下,刘禅与自己的弟弟刘永,儿子等人的关系都开始变得疏远了。

朝廷中不愿意附和黄皓的官吏,都被他贬到了外地,例如被他贬到巴东做太守的罗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等。

当时主军事的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的势力日渐庞大,背后又有刘禅的宠信,姜维害怕自己被加害,都吓得不敢呆在成都了。

在黄皓的操纵下,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当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想要将黄皓除掉,可惜却无能为力。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本来姜维事先得到消息,上表刘禅给出了御敌之策,但是刘禅竟然听信黄皓的建议,说敌人不会打来的,也就没有做出御敌的部署,在黄皓的干政下,蜀汉朝堂上的大臣们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是一无所知。

直到邓艾带领魏军偷渡阴平,迫降江油守将马邈后,蜀汉朝廷上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如果刘禅没有被黄皓忽悠的话,早做了准备,邓艾的偷袭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没有黄皓在朝廷上排除异己的话,面对邓艾的偷袭,蜀汉朝廷也不至于无将可派。

当时驻守在南中的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本来是打算率军前往成都协助防守的,刘禅却以战略已定,让霍弋不要率军前往成都。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在阵亡前曾说过::"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

陈寿也曾说: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可见黄皓的宦官干政,对蜀汉的灭亡影响有多大。

蜀汉的灭亡除了在国力上的差距,和宦官黄皓的干政外,邓艾的奇袭,算是给了蜀汉最后的致命一击,当时曹魏的主力大军被姜维牵制在了剑阁。

如果不是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偷袭的话,曹魏军队就会因军粮不继,准备退兵了。

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1.【国力贫弱】蜀国人口百万,三国中实力最小,虽然益州从区域上来说是当时汉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势也是最为险要的,但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区域却就只有这一个州。当时东吴政权占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而曹魏政权则拥有中国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

2.【征战不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年征战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小国与大国去拼消耗,损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3.【人才匮乏】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方,人才匮乏也是蜀国颓败的原因之一。刘备将死之际把蜀国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而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在诸葛亮和五虎大将死后新一代的文臣武将没能成长起来,唯一能拿出手的姜维独木难支。

4.【宦官专政】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完全不理朝政。这也给了宦官黄皓机会,他开始结党营私,一手遮天。姜维听说了魏国将要攻打蜀国的消息,就急忙上书后主刘禅,希望他能做好准备,但由于黄皓的阻止,刘禅并没有听取姜维的建议。

5.【战略错误】联吴抗曹一直是蜀国的方针。曹魏在出征蜀汉之前大造声势要出兵东吴,就是怕东吴支援。东吴屯驻重兵在蜀吴的边境,蜀过将领罗宪以东吴要坐收渔翁之利而一直拒绝他们入境参战。

三国时期,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蜀国真正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着一个昏庸无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于最后在战乱时都没有智者出谋划策,武者顽强拼搏出来抵抗,蜀国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实亡了。

其中蜀国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操心,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早期的诸葛亮年轻气盛,帮助蜀国各种的出谋划策,将蜀国真正的打造成了强国,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刘备的病逝,刘备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想过安安心心过晚年而是细心的教导刘禅,可刘禅就是一位十分愚蠢的人,那么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也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兴盛兴衰。

诸葛亮心中也明白蜀国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鼎盛,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了,直到自己亲自率领大军不停的北伐,他也是清楚不会成功,但是不成功也没办法了,因为仇必须报,所以自己最后拼了自己的老命去北伐,直到燃烧尽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

马超的病逝,黄忠的病逝,赵云的寿终正寝,关羽被吴国所杀,张飞被自己的部下砍掉了脑袋,一个又一个大将燃烧尽了自己的生命,都是为了强大蜀国。最终的蜀国也是因为没有了才人而逐渐的落败,逐渐的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综上所述,蜀国的灭亡是许多才人的逝去,而之后没有可以站出来挑大梁的人。统治者的昏庸进一步促进灭亡,让敌国有机可趁灭掉蜀国。

蜀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蜀国灭亡的原因:\x0d\x0a一、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挑起了违反隆中决策的吴蜀夷陵之战。可是,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却又以蜀国的惨败而告终。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让蜀国7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也因羞愤致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这次军事上的惨败,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让蜀国从此病入膏盲,为它的灭亡奠定了基础。难怪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必将兵败时,仰天长叹:“汉朝气数休矣!”本就国力薄弱的蜀国,在遭受荆州、夷陵两次军事惨败之后,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疗下,对内约束百官、修明法制、齐和人心;对外派遣使者,与东吴释怨归好,迅速瓦解魏、吴联盟,减轻了来自境外的威胁,又经“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蜀国又曾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傲,财盈府库。”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战。第一次北伐,声势十分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叛魏归蜀,一时之间,关中震动,慌得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但是,在即将乘胜前进时,诸葛亮却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结果,被魏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并失去了北伐进军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与其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让蜀国大伤元气的话,那么,街亭之失对于国力刚有所恢复的蜀国来说则是致命的一击,它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一点成绩瞬间化为乌有。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曾跌足长叹:“大事去矣!”因为,他知道,这对国力贫弱的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街亭之战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哀乐!\x0d\x0a二、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失去荆州以后,蜀国的面积大大缩小,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军事行动的惨败,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所以,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面对这种“危急存亡”的局面,诸葛亮认为,蜀国不能像魏、吴两国那样把守关隘,固守基业,把重点放在积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势改变,从中取利。因为,弱小的蜀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于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仍然坚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后,继其大任的姜维依然如此。这样以来,他们就把蜀国拖人了战争的苦海。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他们非但没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经其野,民有菜色”,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连年征战对蜀国国力的损耗。尽管在北伐的间隙,诸葛亮也曾采用兵员轮换制和屯田制,“积草屯粮,存讲阵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但那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次征战在人力、物力上的损耗,反过来又影响和削弱着下一次征战的战斗力,乃至战争的结果。这样,恶性循环,直至国力耗尽。如果,在街亭战败之后,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内修政理的方针,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广泛屯田,发展生产,那么,蜀国或许还能够重新兴旺发达起来,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走向灭亡。因为,此前刘璋掌管西川大权时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刘璋暗弱无能,但由于西川远离战争,再加之“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所以,“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作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没有一点衰亡的迹像。若不是刘璋自引刘备入川,相信西川依然会自成一国,不为它国所灭。因此,笔者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与其连年征战,穷兵犊武,把国力耗尽不无关系。\x0d\x0a三、不用“人谋”和“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上面已经说过,重大军事上的惨败和穷兵黩武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造成军事惨败和穷兵黩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蜀国政治集团和主要将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这里先简要谈一下“人谋”。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甚至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人谋”总是起着无法形容、无法估计的作用。“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由此可见“人谋”的重要性。而“人谋”又恰好渗透于蜀国的每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左右着它的成败,也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细读《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荆州的失守、夷陵的惨败、街亭的战败,以及此后的连年北伐、耗尽国力,无不与主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有着重要的关系。先说荆州失守,与关羽的无谋,至少说没用“人谋”不无关系。如:在关羽得了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曾谏他,让为人忠诚廉直的前军都督粮料官赵累代替平生多忌而好利的潘浚来总督荆州,可是关羽没有听劝,结果潘浚总督不力丢失荆州,以致关羽事后悔恨地对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曰果有此事!”当然,荆州失守,与刘备、诸葛亮的没用“人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关羽的为人、能力、智谋来说,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重地——荆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应派一位能对他施加影响的智谋之士加以辅佐。然而,刘备、诸葛亮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太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直到从荆州来报说,东吴向关羽求婚被关羽拒绝时,诸葛亮才顿悟:“荆州危矣!”正要让人替回关羽时,却已传来荆州失守的消息。可以说,任用关羽镇守荆州,是刘备、诸葛亮在“人谋”上的失策。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在“人谋”上可以说是一错再错。当“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的噩耗传来时,“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从此便义气用事,乱了方寸,不用“人谋”了。如果,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能听信诸葛亮、赵云等人“先公仇而后私仇,以天下为重”的良苦劝告,不去伐吴,或者去伐而后接受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的求和条件,退兵继续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那么,蜀国也不致于遭受夷陵之惨败。不用“人谋”或在“人谋”上的失策,在刘备死后依然时常出现。蜀国初次北伐时,作为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拒听大将魏延“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曰,可到长安。夏侯茂若知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的行军建议,从而错失良机,虽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不仅如此,他还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知黄皓奸佞而留后患,明知北伐逆天时不可违而违之,等等。这些不用“人谋”或“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许多变数。\x0d\x0a四、人才的匮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古往今来,无论治理国家还是战场撕杀,无不需要人才。没有治国安邦、竭力相辅的良臣,国家恐难以兴旺;没有万夫不挡、能征善战的勇将,战场恐难以取胜。因此,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基于此,笔者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其人才的匮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申,蜀国的人才是最少的。在刘备未死之前,武不过关、张、赵、马、黄,文不过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而庞统和法正并没建立什么功业就已去世。待到刘备死后,北伐中原时,“五虎上将”仅有赵云一人,且己年老。因此,诸葛亮在北伐用兵上,时常感到捉襟见肘,无人可用。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表奏的那样:“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臣自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伤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而且这些仅有的一些人才“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并己随着连年征战而死去,直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窘况。然而,造成蜀国人才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等蜀国政治集团不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蜀国对人才的培养几乎只字未提。尽管诸葛亮在收姜维时声称自己“自出茅庐以来,遍寻贤者”,但是,由于蜀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哪里会有休养生息的时候,政府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就会造成人才的匮乏。另外,不敢大胆提拔使用人才,也是蜀国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在街亭失守之后,由于担心其他人不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所以,“事无俱细,咸决于亮”,军中凡是二十以上的处罚都由诸葛亮亲自审批。这样以来,就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不能干事,自然也就不能在干事的过程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从而提拔使用人才。缺乏人才,没人才可用,何谈治理国政,何谈战无不胜?假如在街亭之战中,有庞统、法正那样的智谋之士亲临战场指挥,有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领兵拒敌,蜀国焉能战败?假如“五虎上将”不死,在北伐中诸葛亮又岂能因蜀中无人可敌魏将张合而去设计杀之!因此,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是其灭亡的又一原因。\x0d\x0a五、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刘备虽然有夷陵之败的历史,有“人谋”上的失策,有义气用事的教训,但作为“世之枭雄”,他有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有招揽人才的本领,有识人善任、广纳雅言的胸怀。所以,刘备在世之曰,蜀国兵精粮足、国旺民富。可是,刘备死后,其子刘禅却百无能事。当得知魏国起五路大军攻打蜀国时,他惊惶失措,不\x0d\x0a知该如何是好,直到亲临相府拜见诸葛亮后,才气定神闲。虽然刘备临终遗诏与他,要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但他还是不如刘备那样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他听信谣言,下诏招回诸葛亮,让诸葛亮功败垂成,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他不理朝政,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总有后顾之忧。既操劳军事又操劳国事,即使是铁人又岂能长久!在诸葛亮死后,整曰只“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连诸葛亮尚不太信任的刘禅,又岂能信任“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的姜维。姜维虽九次北伐,却无寸功,最后为避杀身之祸,又不得不到沓中屯田。在这种情况下,“贤人渐退,小人曰进”,“入其朝,不闻直言”。直到魏国发兵来伐,他仍无半点忧国忧民之心。非但不急招姜维等出兵拒敌,反而听信一巫师之言坐以待毙;那边姜维仍在与敌人激战,扼守要道,这边他已出城纳降。有如此昏庸无能的帝王,蜀国岂能不灭亡!正如司马昭所言:“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蜀国灭亡的外因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诸因素发展变化国力削弱的结果。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又无不与其外部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笔者看来,蜀国灭亡的外因无非是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和魏国实力的雄厚。\x0d\x0a六、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让蜀国孤立无援如果说蜀国没有外援,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孙、刘联盟一直维持到蜀国灭亡。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蜀国孤立无援呢?因为,孙、刘联盟是建立在以维护各自利益基础上的,一旦无损自身利益,或者与自身利益不大,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使这种联盟失去了它的真实性。《三国演义》中写道,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想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江南。刘备兵败当阳,退守夏口,只仰仗刘表之子刘琦的一点兵力,可以说,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建议刘备联吴抗曹。此时的孙权,鉴于曹操势大,在鲁肃等人的劝说下,也想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两家就建立了联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两家之间没有利害冲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继而再统一中原。所以,刘备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先拿下荆州。而东吴孙权也对荆襄虎视眈眈,早就想据为己有。于是,荆州就成了两家矛盾冲突的焦点。只不过,在赤壁战前,这个矛盾冲突被与曹操的矛盾冲突所取代,暂时搁置在一边。“赤壁大战之后,北方战事趋缓,孙、刘两家开始为荆州不断扯皮。鲁肃一讨荆州,刘备推之于刘琦;二讨荆州,刘备又推之于借;三讨荆州,刘备痛哭,鲁肃又空手而回。虽然如此,只因鲁肃和诸葛亮都清楚,荆州是孙、刘联盟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孙、刘联盟就会荡然无存。因此,在鲁肃和诸葛亮两人的努力下,两家并没有因此而交恶,也就是说,虽各怀戒心,孙、刘联盟并没破裂。但它的真实性己不复存在。《中庸》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孙、刘联盟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在鲁肃病死,诸葛亮又离开荆州后,终于出现了“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局面。关羽和陆逊都不懂荆州之于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们便以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为代价,撕裂了孙、刘联盟,揭掉了孙、刘联盟虚伪的面纱。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也被彻底破坏。此后,尽管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联盟得以恢复,但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再也难以回到当初。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伐,约吴国共同伐魏,吴国皆从自身利益来考虑不欲出兵,即使碍于两家联盟之面出兵,也是不尽力攻打,以致于蜀国北伐,基本上是单兵作战。比如:东吴黄龙元年,后主刘禅依诸葛亮之言,“令太尉陈震,将名马、玉带、金\x0d\x0a珠、宝贝,入吴作贺”,并求孙权“遣陆逊兴师伐魏”。可是,陆逊却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由此可见东吴结盟的真实目的,以及孙、刘之间的诚信度。正如司马懿所言:“孔明尝思报夷陵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攻彼,故暂与东吴结盟。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这种联盟,有名无实,让魏国只防蜀而不防吴,从而增加了诸葛亮北伐的难度,减少了成功的几率。假如,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同时出兵伐魏,并力攻曹,司马懿哪怕有天大的本领,恐怕也难以首尾相顾。所以说,孙、刘联盟的不实,成了蜀国灭亡的外部因素。\x0d\x0a七、魏国的强大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据史料显示,其国土面积最大,占据中原,拥有司、豫、究、青、徐、凉、雍、翼、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戊己校尉守护西域;幽州的边境达到辽东;南部诸州基本上是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连。其人口最多,是蜀国的8倍,拥有66万余户,440余万人。在占有国土面积和人口优势的情况下,在经济上,魏国从曹操时便开始采用屯田制,大力发展经济,以充实府库,保证了战时物资的充足。在军事上,魏国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虽屡屡遭受蜀、吴两国的侵扰,但它的根本战略还是“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以期吴、蜀两国自相残害,从中取利,从而在军事上保存了实力。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上,魏国先后发布“唯才是举令”,选拔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比如曹操“兴设学校,延礼文士”,重用那些骂过他的人。政治、军事、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得力措施,让魏国雄据北方,坐扼中原,幅员辽阔,民富国强,人才辈出,十分兴旺发达,从而为消灭蜀、吴,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自古以来,实力雄厚者,都是最终的赢家。魏强而蜀弱,魏国灭掉蜀国也是自然之理。因此,蜀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魏强而已弱。总之,蜀国在军事上的惨败让其大伤元气,连年穷兵黩武又使其国力耗尽,“人谋”的失策导致错误接二连三,影响深远,人才的匮乏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根源,再加上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魏国实力的强大,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关于三国蜀国为什么灭亡和三国演义中蜀国为什么灭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290dh官方网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290dh.com/18091.html

分享给朋友:

“三国蜀国为什么灭亡(三国演义中蜀国为什么灭亡)” 的相关文章

冥王星为什么被排出九大行星之中(冥王星为什么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

冥王星为什么被排出九大行星之中(冥王星为什么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

针对冥王星为什么被排出九大行星之中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冥王星为什么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1、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列,其中究竟是有何缘由? 2、冥王星为什么被排除九大行星 3、为什么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 4、冥王星为什...

武则天什么时候死的(武则天哪年死的)

武则天什么时候死的(武则天哪年死的)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武则天什么时候死的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介绍也能对武则天哪年死的有自已的收获和理解。自己轻松搞问题。本文目录一览: 1、武则天是什么时候死的?她的谥号是什么? 2、女皇武则天怎么死的? 3、武则天什么时候去世 4、武则天什么时候死的? 武则天是什么时候死的?她的谥...

神谜莫测是什么动物(一种动物真奇怪谜底)

神谜莫测是什么动物(一种动物真奇怪谜底)

针对神谜莫测是什么动物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一种动物真奇怪谜底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1、神秘莫测指12生肖哪个 2、各种动物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象征意义及寓意 3、十二生肖那几个是双体生肖 4、豺的特点 5、神乎其神是什么生肖? 6、传...

小孩子的魂丢了怎么办(宝宝丢了魂怎么办)

小孩子的魂丢了怎么办(宝宝丢了魂怎么办)

当朋友们看到这个文章时想必是想要了解小孩子的魂丢了怎么办相关的知识,这里同时多从个角度为大家介绍宝宝丢了魂怎么办相应的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1、人掉魂了怎么办?有哪些补救办法? 2、小孩子的魂丢了应如何解决 3、小孩丢了魂.怎么找回来 4、小孩子灵魂走了怎么办 5、孩子掉魂怎么办?...

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为先帝)

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为先帝)

针对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李隆基为什么称唐玄宗为先帝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1、唐朝皇帝李隆基,既叫唐明皇同时又叫唐玄宗,有何典故? 2、唐朝。为什么皇帝叫唐玄宗。 3、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又被称为唐明皇?这里面有何故事? 4...

什么生肖嘴巴最大(嘴巴大的生肖)

什么生肖嘴巴最大(嘴巴大的生肖)

针对什么生肖嘴巴最大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嘴巴大的生肖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1、十二生肖里哪个动物嘴巴大? 2、十二生肖什么动物嘴最大爱吃东西. 3、十二生肖哪个嘴巴最大 4、十二生肖中什么动物嘴巴最长 5、最宽的嘴巴迷语是什么生肖?...